|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部分用户 | 党建电教片 | 企管电教片 | 图书图片 | 文章中心 | 欢迎投稿 | 雁过留声 | 联系订购 |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基层党建 >> 社区党建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夯实四大基础 推进社区党建         ★★★ 【字体:
夯实四大基础 推进社区党建
作者:中共泉州…    文章来源:社区党建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3

    鲤城区是福建省泉州市中心城区 ,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工业园区管委会,有基层党组织376个,党员7131人。近年来,我们适应壮大中心城市的实际需要,围绕省委四个专题调研,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和泉州市委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扩大党在城市社区的影响力,努力增强城市社区党的建设活力,促进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科技进步先进区、计生工作先进区、残疾人康复服务先进区、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涌现了全国最佳街道鲤中街道、省街道之星开元街道、省明星街道临江街道和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金山社区等先进典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 调整组织设置与理顺条块关系并举 ,夯实党在城市社区的组织基础
适应鲤城区域功能重组的需要 ,我们主动突破传统的组织设置观念,着力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的基层组织架构,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

1、改进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置。 针对街道党委与街道办事处设置不配套、居民区党支部与居委会关系不够顺的问题 ,我们先后制发《关于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意见》和《鲤城区2004--2005年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规划》,着力推进镇村改制工作,建立健全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市基层组织网络。目前,我区6个镇、街道党委全部改设为街道党工委,104个行政村、居民区党组织整合为77个社区党组织。同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办法》,实行“费随事转、权随责走”,赋予街道党工委对辖区内社区建设的组织实施权和检查监督权,以及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及其人员的管理权和协调权,强化了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2、推进党建工作五进“两新”组织。 立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实际 ,区委设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抓好社区党建工作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衔接,开展社区党建五进“两新”组织(即社区党的领导力量、组织机构、活动阵地、思想理论、精神文明进“两新” 组织)活动,实行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党员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指导和帮助“两新”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整合社区党建资源,解决部分“两新”组织缺乏活动场所的问题;依托街道企业党校、市民学校,定期对“两新”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训;发挥党建网站、有线电视、社区宣传栏等阵地作用,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目前,已成立企业党校6个,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103个、工会组织788个、团组织392个、妇女组织827个,选派党建指导员70人,“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95.6%。

3、整合社区党建工作资源。 适应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实际 ,我们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采取成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协调会等形式,组织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或联系人定期交流沟通、协商议事,构建辖区内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党建的工作机制。鲤中街道牵头协调辖区112个基层党组织成立鲤中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下设17个分会,实行成员单位“委员制”,联席会成为辖区单位共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全区成立了1个区级社区党建工作协调会、6个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38个社区党建工作联席分会或联络站、136个社区党员楼幢联络活动小组,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教育管理与落实激励保障并重 ,夯实党在城市社区的人才基础
针对社区党建工作任务繁重、干部队伍活力不强的实际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在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管理监督等方面下功夫,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党员干部队伍。

1、健全选拔任用机制。 针对镇村改制后社区干部缺乏的实际 ,我们加快社区干部选任制度改革步伐,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推行社区与社区之间干部交流任职、社区与干部之间双向选择、党支部与居委会干部双向进入;制发《关于公开招聘城市街道社区干部人选的暂行规定》,面向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工人、退伍军人招聘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干部队伍;坚持每年开展社区班子“回头看”活动,对社区干部进行考试考核,并按5--10%的比例进行末位淘汰,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循环。两年来,我们先后考试招聘了25名社区干部,淘汰了51名不胜任现职的社区干部,121名社区干部跨社区交流任职,153名社区干部交叉任职,73.4%的社区主干实行“一肩挑”。目前,社区干部平均年龄39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2.7%,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2、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针对社区事务繁重、干部待遇较低的问题 ,我们着力加强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和考核奖惩,调动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制定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标准,规定社区干部的生活补贴标准不低于本区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130%,其中书记、主任不低于160%,副书记、副主任不低于150%。区级财政每年拨出340万元,实行社区干部“基础工资+效益工资”制度,基础工资由区财政拔付,效益工资由街道、社区负责,并为社区干部办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同时,健全落实社区干部工作目标承诺制、包片工作责任制、考勤制以及考核制,全面推行社区事务公开制度,强化社区干部的考核监督。目前,社区主干和其他社区“两委”成员每人每月可分别享受600元和500元基础工资,加上其绩效工资,社区干部月平均收入超过1000元。

3、健全党员管理机制。 针对新形势下社区党员流动频繁、教育管理难的问题 ,我们建立健全社区党员“三卡三定三管”制度(即联系卡、活动卡、反馈卡,定时学习、定点活动、定期反馈,直管、协管、联管),加强对社区党员的分类教育管理。对社区党支部党员,注重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进行压担子锻炼;对辖区单位在职党员,鼓励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参与社区共建共创活动;对离退休党员,引导他们“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对外来流动党员,试行“两新”组织党员证制度,激励他们参与社区建设。海滨街道党工委设立8个流动党员服务站,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并把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表现定期反馈给其所在单位党组织。

三、舞活党建龙头和发展社区经济并进 ,夯实党在城市社区的物质基础
我们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把争创党建先进区与“爱我鲤城、建我鲤城、美我鲤城、兴我鲤城”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经济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1、提高党组织领导经济能力,促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针对部分社区发展空间狭小、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实际 ,我们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项目带动”战略,制定《鲤城区街道党工委议事决策规则》、《鲤城区社区党支部工作规则》制度,切实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驾驭全局、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街道社区党组织建立党政领导挂钩联系社区、一般干部挂钩重点项目制度,推广街道社区干部“民情日记”制度,在加强市场引导和寻找发展项目上下功夫,探索出以项 目带发展、以项目增后劲的发展经济路子。鲤中街道创建状元街步行街、后城旅游文化街、温陵美食街、益华电器城等独具特色的专业街市,带动中心城区旅游、购物、商贸、信息、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江南街道实施县道301线、南环路、池峰路、常泰路拓改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浮桥街道启动东浦社区排洪排涝和洪水工程,推动了街道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6.9亿元,财政收入6.6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1.27万元。去年1-9月份,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4.92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3.6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860元。

2、开展“三方联建”活动,集聚社区经济发展合力。 针对新老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且互补性较强的实际 ,区委组织114个区直机关、老社区和新社区党支部,开展以“结对共建创五好、城乡携手奔小康”为主题的三方联建活动。联建单位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签订《三方联建活动责任书》,明确联建单位在组织保障、帮扶指导、共建互促等方面的联建责任,建立健全集体活动日、季度联席会、交叉学习日、督查指导等工作制度,在政策、信息、人才、资金等方面进行帮扶互助。如龙岭社区在联建单位区财政局和跃进社区党支部的协助下,实施“七个一”社区经济发展计划(即修建一条路、开通一班车、打响一个品牌、生产一瓶水、开发一个休闲经济示范点、开辟一条休闲健身登山路、成立一个综合服务公司);锦田社区在联建单位区经贸局和华新社区党支部的帮助下,投资70万元建设了一个4000平方米左右的生猪屠宰场,每年可增加居财收入10万元。

3、狠抓薄弱社区整顿,增强社区发展经济“造血功能”。 针对街道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 ,我们坚持每年逐个社区过滤、逐个社区倒排,研究确定一批社区作为整顿转化对象,从领导挂钩联系、下派干部帮扶、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整顿转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近年来,共有11个社区实现整顿转化,落实帮扶资金1630万元,发展经济项目55个。今年初,我们又自加压力,研究确定了11个薄弱社区,制发《关于相对薄弱社区帮扶转化工作通知》,建立区委领导、街道党工委领导挂钩联系相对薄弱社区制度,下派20名干部到相对薄弱社区任职,并从区财政拨出专款,给予每位下派干部所在社区10万元的社区建设启动经费,指导和帮助薄弱社区抓好整顿转化工作。同时,以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为契机,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改建社区办公楼和社区活动中心,实现了每个社区居委会“有址议事”、居民有活动场所的目标。

四、体现社会关怀与群众利益优先并行 ,夯实党在城市社区的群众基础
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我们将服务理念贯穿于社区党建的每个环节,不断增强党在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经营“两个超市”,构筑社区服务平台。 针对政府机构驻地分散以及社会困难群体生活困难的问题 ,我们精心做好“政府超市”和“爱心超市”两篇文章。“政府超市”就是设立行政服务中心,探索机构合署办公的做法,把计生、物价、工商、财政、建设等“窗口单位”集中在一起,公开办事规则和程序,实行“敞开式办公,一门式服务”。社区“爱心超市” 就是成立困难居民援助站、慈善中心等援助机构,开展扶贫济困活动,促进弱势居民群众病有所医、穷有所济、困有所解。临江街道“爱心银行”以“每月省下一元钱,帮助社区困难人”为主题,动员社区单位、居民在“爱心银行”存入爱心基金,帮助社区困难群众;水门社区“爱心超市”成立以来,共收到捐款124489元、生活日用品1160件。目前,我区已建立2个区级行政服务中心、6个街道办事大厅,设立1个慈善总会、5个“爱心超市”、77个社区居民困难援助站。

2、建设“六个阵地”,拓展社区服务空间。 适应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 ,我们以社区服务“六个阵地”(即每个社区建设一所社区市民学校、一个劳动保障服务站、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警务室、一个保健室、一个图书室)建设为载体,加大区、街道两级财政投入,多方筹集资金,分期分批推进,建设面向广大群众、便于群众参与的公益性文体场所和服务设施。近两年来,区、街道、社区三级共投入资金3170万元,77个社区全部成立了社区市民学校、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并实现每个社区都有警务室、保健室、图书室。同时,制发《鲤城区直属单位资源向社区开放服务的实施办法》,协调辖区96%以上的辖区单位面向居民免费开放场地设施,实现社区资源共享。泉州市委党校、老干活动中心把图书室、运动场、会议室等场所免费向社区群众开放;金山社区依托党建工作联席会协调辖区单位组建社区服务一条街,社区居民实现医疗保健、法律援助、文体文娱等居家需求不出社区。

3、实施“344工程”,深化社区服务内涵。 我们把服务社区群众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组织社区党员开展以“三助、四员、四百”为主要内容的“344工程”,引导社区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助”,即面向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体,组织社区在职党员开展助残、助学、助贫活动;“四员”,即教育引导社区离(退)休党员争当政策宣传员、卫生督导员、治安协调员、家教辅导员;“四百”,即组织社区干部开展“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愁、暖百家心”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海滨街道党工委设立“生活热线110”,居民只要拨通24小时值班求助热线求助电话,就可以足不出户得到社区干部优质、快捷、周到的服务;临江街道党工委组织开展辖区单位党员与生活困难的居民结对帮扶活动,组织26名离退休党员走街串巷开展计生宣传、治安巡逻、帮教调解和卫生督导等工作。社区党组织和党员较好地树立起为民负责、热情服务的形象,受到居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文章录入:lflxn    责任编辑:lflx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