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 ![]() ![]() |
|
|||||
在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 |||||
作者:吴靖平 文章来源:求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16 | |||||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近年来,凉山州委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创新农村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发展农村生产力中体现先进性 凉山州是一个从封建农奴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农业州,全州426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7%。广大彝族聚居地区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目前全州尚有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130多万贫困人口。因此,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先进性建设的主要任务。 确立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思路。为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我们把“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并实施了立足资源、拓展“两线”(成昆铁路线和108国道线)、开发“三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发展“三带”(河谷经济带、二半山经济带和高山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全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年来,凉山州综合经济指标连年升位,2005年跃居四川省第8位,5个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进入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5位。 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凉山州以资源富集而被称为“中国的乌拉尔”。我们坚持“立足资源发展、依托资源富民”的工作定位,千方百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出“科学规划、市场运作、规范开采、合理利用”的矿业开发新模式;坚持统筹兼顾水电开发、扶贫移民、新村建设、农村劳务输出,探索出“政府主导、资源补偿、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水电资源可持续开发新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民众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创新旅游发展新模式,促进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向生态凉山、人文凉山、红色凉山的旅游资本转变,较好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我们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市场化的思维抓农业,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倾力打造绿色产业基地,建成了四川省最大的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优质稻基地、蔗糖基地、肉羊生产基地等七大基地,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和抵御风险能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着力在“五抓”上下功夫:抓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了10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0万户;抓专业合作组织,采取“支部+协会”等方式,建立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238个,带动农户41.6万户;抓品牌创建,打造了一批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抓标准化生产,实施“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配套,制定并实施农业地方标准98个;抓市场营销,建成较大规模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市场19个,形成了1万多人的农产品营销队伍。 二、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体现先进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群众,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我们把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坚持以落实惠农政策措施为抓手,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全力推进农民增收五大工程(畜牧业增收、特色农产品增收、优质粮食增收、林产品增收、劳务开发增收),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农民减负政策、粮食直补政策和农机具补贴政策,提前两年免征农业税,烤烟农业特产税全部返还农民。多渠道筹集26亿元加强水利、道路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从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实惠。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生活安康,村容整洁,群众安居乐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下决心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切实改善农村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积极探索农村扶贫开发新模式,将移民扶贫、新村扶贫、劳务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产业扶贫进行配套实施,做到扶贫资金投入到村、物资运送到村、工作深入到村,措施落实到户、项目覆盖到户、资金安排到户。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整治,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建设美观实用、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五年来,共集中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亿元,使558个重点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州委州政府以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为重点,加强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州府西昌到16个县1342公里的“通县”油路工程,并分步实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解决了34万人的饮水困难,大力推广建设沼气池,开展农村广播电视、移动电话“村村通”工程,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发展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从凉山的教育、卫生事业滞后的实际出发,重点加强对农村教育事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全力扶持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对全州5万多名学生实行寄宿制教育,对26万多名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派出大量科技人员深入到贫困乡村开展结对子和科普宣传;推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切实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农民群众逐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增强防病、治病意识;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大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力度,进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三、在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中体现先进性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必须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和农村基层骨干队伍。 构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良性机制。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建设好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建设好村“两委”班子,选准配强村支部书记,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广泛开展“公推直选”和“两推一选”村支书,不断完善村支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和干部能上能下的选用机制,以党内民主影响和推动人民民主。积极探索发展党员民主推荐制、票决制、失误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党员管理、年度党建工作考核等党内生活和工作制度,用制度促进和保证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基层党组织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推行“基层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建立健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便捷通道,使广大党员能够有效参与党内事务,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是依法治村的前提。我们以“四五”普法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使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文明生活的观念深入人心,逐步引导和树立起文明、健康的农村新风尚。正确引导和支持广大群众依法参加民主选举,积极参与村民自治的各种有益活动。全面开展“平安凉山”创建活动,加强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整治非法宗教活动以及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 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进行自我管理。指导制定村民自治办法,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村务和财务公开等村内民主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民主监督,积极推进“两委”班子任期目标承诺和公示制度,坚持县、乡定期督查与村民经常监督相结合。积极引导发展“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正确引导“两委”民主决策,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的作用,对农村兴办集体性公益事业,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使村民依法自治的民主权益切实得到保障。 (作者:中共四川省凉山州委书记) |
|||||
文章录入:lthm 责任编辑:lthm |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
![]() |
电话:010-80358317 80358319 传真:010-80358317 为了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的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 www.192171.com 党建资讯网 2004—2006 京ICP备0500200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