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党务工作 >> 思想宣传 >> 正文
  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           ★★★ 【字体:
增强领导干部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
作者:周廷勇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27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对新闻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传媒生态乃至对整个社会生活和党的执政方式,都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增强新形势下新兴媒体运用的能力”,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手段。

  “接受新事物”:正视新兴媒体舆论的生成机制、传播方式和舆论场的三大变化

  时下,以网络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逐渐担负起跨媒体、跨区域、跨层次舆论传播媒介的角色,日趋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舆论的生成机制、传播方式和舆论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舆论的生成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舆论形成的成本降低。通过网络、手机等数字化传播媒介,每个人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小的成本制造舆论热点,掀起舆论热潮。其次,舆论形成的时间缩短。双向、多向、即时、互动的数字化传播特点,使意见沟通、扬弃、整合、反馈的效率大幅提升,舆论形成的时间大大缩短。第三,舆论形成的障碍减少。数字化传播手段打破了时空和身份限制,原本天各一方、几乎没有交集、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仅仅因为某种观点、某个话题,就可能迅速结成一个舆论集群。第四,舆论形成的人为因素增多。由于匿名、便捷、成本低、影响大等特点,20%的“意见领袖”创造或影响了80%的网民或态度。二是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新兴媒体“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舆论能量剧增。其次,影响范围更广。舆论的去地域性特征明显,呈现出本地舆论全国化、国内舆论国际化的倾向,“蝴蝶效应”更为明显。第三,传播速度更快。三是催生了新的舆论场。从传统舆论的“主导受众型”到新兴舆论的“受众主导型”转变。

  “努力掌握新知识”:是提高运用能力的重要前提

  新兴媒体是最年轻的舆论平台,是年轻人使用最多的舆论平台,也是未来具有最大传播威力和魅力的一个舆论平台。掌握新兴媒体相关的新知识,是提高运用能力的重要前提。

  一要掌握新兴媒体传播的三大平台。首先是互联网平台。包括网站(新闻网站、BBS、博客、播客、微型博客等)、网络游戏(网页游戏、客户端游戏等)、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对等互联(P2P)、黑客病毒(黑客入侵添加篡改数据、木马潜伏及爆发传播)、网络电视(IPTV)等形式。其次是手机平台。手机作为一种随时、随地、随心的新型媒介,在舆论产生和散播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第三是多媒体融合平台。主要包括互联网电话、互联网传真、互联网短信等。这种技术将话音通讯、传真及信息内容分解为数据包,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其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廉价和灵活的特点。

  二要掌握新兴媒体影响舆论的三种主要方式。首先是显性手段。主要利用新闻发布、网络评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博客文章等,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舆论。其次是隐性手段。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即时通讯平台、电子邮件平台、网络游戏平台及手机平台进行信息散播。第三是新型手段。主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器的安全漏洞进行数据篡改和注入,扰乱正常信息传播秩序;在客户端(普通PC)中植入信息木马,不定时弹出信息窗口进行传播活动。

  三要掌握新兴媒体的三大特点。网络的发展,未知的远大于已知。首先要认识受众主体的大众化与小众化并存。随着互联网技术门槛的不断降低,特别是移动网络化与网络移动化,微博客等快速发展,网民群体加速向普通大众发展。但同时“小众化”和“圈层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其次要认识到传播手段的数字化与融合化并存。互联网普及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和超链接化,延伸出了不同平台与产品,出现了“三网融合”向“三屏合一”等多平台交叉融合趋势。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满足用户“全业务”需求的同时,实现电脑屏、电视屏和手机屏的“三屏合一”,以最直观的视频业务为切入点,在“三屏”之间形成很好的视频资讯传递互补和服务统一,推动了彼此的价值提升。第三要认识到传播取向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并存。我国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利益关系进一步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舆论多元化明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诉求各有不同,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各种舆论与诉求交叉影响,致使舆论背景更加复杂,研判更加困难。认识到这些特点,才能增强领导干部新兴媒体的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

文章录入:kuangliu    责任编辑:bulu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联系订购电话:010-80358317 80358319 传真:010-80358317
    为了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 www.192171.com 党建资讯网 京ICP备05002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