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流动党员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来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度和机制建设。 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建立区域性党员管理服务网络,实施“电子党务”。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在各级区域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活动,成为党组织联系党员、党员归属党组织的纽带和桥梁。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在本区域党委的领导下,负责本区域内党员登记、管理、服务,受理党员的投诉,并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指导本区域内党组织的建立,共享区域内组织建设资源,负责本区域内的党内事务工作。区域内的流动党员要通过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来落实自己的组织关系,依托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正常履行党员义务,享有党员权利。 实施“电子党务”,建立网上党员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党务”对包括流动党员在内的广大党员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及时发布党组织要求、党建情况和培训教育内容等信息,便于党员从网上融入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中;流动党员可以从更多的渠道方便、快捷地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党组织可以与流动党员跨过地域限制建立联系,进行沟通,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增强及时性、有效性、方便性和灵活性。 突破党员管理的地域限制,实行党员证制度。党员证是党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党员证实行年度登记注册制度,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党员个人或由所在党组织统一组织实施,凭所在党组织对党员年度内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情况的鉴定,到所在区域党员管理服务中心(站)登记注册。对超过规定时间一年以上且无正当理由不登记注册的,按《党章》有关“三不”党员的规定处理。党员在哪里登记注册,就属哪里的正式党员,充分享有党员权利,并由该地进行党内统计。 适应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党组织设置应转变以社会组织单位为基础建立党组织的设置模式,适应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做出相应调整。按照大区域建立党组织的概念,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和社会管理体系进行党组织设置,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驻区单位,实行开放式、区域化、互动性的党员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参与性。 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创新管理方法。一是延伸管理。输出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进行延伸管理,及时消除党员教育管理的遗漏点、空白点和盲点:建立临时党组织进行管理;在暂时不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地方,以村、社区、企业为单位成立党小组进行管理。二是属地管理。即流动党员接受其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三是双向协同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同管理。四是信息动态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党建工作信息网络。 着眼于增强活力,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条块结合、上下贯通的管理机制。二是健全各级组织部门和工商部门、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之间的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和规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树立党建工作“全国一盘棋”的观念,建立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组织定期访问制度,建立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账。五是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服务工作机制,在街道社区、农村乡镇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着眼于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创新相关制度。一是建立流动党员档案管理制度。要求所在地党组织对每个流动党员独立建立档案,随时反馈其动态。二是建立专人联系制度。确定专人联系外出流动党员。三是建立外出申请制度。党员流动前,必须先提出申请,由所在支部报基层党委造册登记,办理有关手续。四是明确和建立党组织工作职责和制度。 加强领导,搞好基层组织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要强化基层党委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能,重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切实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提供组织保障。选派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在新形势下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
(作者系贵州省黔西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