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简介 | 部分用户 | 党建电教片 | 企管电教片 | 图书图片 | 文章中心 | 欢迎投稿 | 雁过留声 | 联系订购 |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系统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           ★★★ 【字体:
系统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
作者:何振中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涵盖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全部政策内容,既包括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也包括农村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还包括了村容村貌等环境整治和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当前及今后统揽“三农”工作的总题目、总思路、总抓手,为我们化解制约“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必将为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拉动二三产业发展、促进财政增税、扩大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张掖属典型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市情决定我们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切实抓紧抓好。首先,张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全市128万人口有100万在农村,占总人口78%。因此,我们必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其次,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仍占大头,虽然近年来第二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我市大多数工业企业都是根植于农业的加工型企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农村。再次,城乡二元结构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还较弱,农村经济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农村。

“三农”问题需要综合分析

    制约因素:“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结合张掖农村发展实际分析,目前制约农民尽快增收致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不适应”:一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完全适应农民尽快增收致富的要求。二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还不完全适应尽快增收致富的要求。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全适应农民尽快增收致富的要求。水、电、路、社会事业等基础条件对农民致富缺乏应有的支撑力。

    有利条件: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为我们加快解决“三农”问题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近年来,张掖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项目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建成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地方重点工业项目60多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2:29:29调整到了32:35:33;2005年,全市GDP达到1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51元,为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抓好“三农”工作提供了内在动力;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农村道路、水利、电网、通讯、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思路:加快张掖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的办法提升农业,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靠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系统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重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就张掖而言,关键是做大做强草畜、制种、果菜、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延伸产业链;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草畜和马铃薯产业,规范提升制种产业,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力争“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把劳务输出作为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要加大农业生产条件差、增收潜力小的乡村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重点抓好信息、科技、培训、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农村改革,整合资源,多元投入,充实完善县区、乡镇、村社信息网络建设,形成综合与专业横向相联、纵向相通的信息网络系统;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项目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拓展农副产品流通渠道,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依靠健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断提高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服务,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和知识断层问题,稳定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打破职称评聘上的“铁饭碗”,对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实行“地方粮票,动态管理”,建立责、权、利紧密挂钩的用人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

    切实抓好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千家万户的农民,能否打好新农村建设仗,关键取决于主力军的素质。必须把农民科技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措施来抓。结合正在农村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重抓好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法规政策教育,以农村适用法律法规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为重点,让农民知法守法,了解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给农民传授种、养、加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养有技能的劳动者,提高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农民理清发展思路,多给他们出点子、找出路,加快致富步伐。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和现代文明。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结合张掖实际,以黑河综合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祁连山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生态移民以及“六小工程”建设等项目,抓好生态环境设施建设;针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和交通、通讯、信息、饮水、安全等公共设施发展滞后的实际,加大建设力度,突破瓶颈制约,以城郊乡村社区化、川区乡村田园化、沿山乡村生态化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尊重农民的意愿,建设农民社区、田园农庄、生态村寨,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办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围绕培育“四有农民”,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加强科普教育,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崇尚科学,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不断深化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认真做好村级党组织公开直选、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工作,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作者系甘肃省张掖市市长)

文章录入:lthm    责任编辑:lthm 
  • 上一篇文章: 探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