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部分用户 | 党建电教片 | 企管电教片 | 图书图片 | 文章中心 | 欢迎投稿 | 雁过留声 | 联系订购 |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学习参考 >> 书记手册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党员教育篇(11-15)         ★★★ 【字体:
党员教育篇(11-15)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党建资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23

11、自我教育法
    党员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指党员根据党性原则和党的要求,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以求得自我进步、自我更新的教育形式。从现代教育的本质上讲,就是要调动人们的主体意识,实现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的关键是激发、调动人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一种觉醒水平,是人的自主性的心理机制。当人们的主体意识得到调动以后,就能够自觉地唤起自我的情感、兴趣,从而激励自我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推动自我积极地实践,进而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教育工作中,主体意识也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功能。当主体意识得到激发和调动以后,它就能够自动地组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教育的作用。而人只有在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以后,才能够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我,成为一个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的人。
    从当前党员教育的实践看,自我教育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设问法。即向党员提出问题,启发党员的思想,发动党员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设问可以根据各个时期党员教育的中心内容展开。例如,有的地区党组织根据当前做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在党员中开展了“人党为什么?人党后干了什么?应给后代留下了什么?”的“三问”活动。还有的党组织采取了让党员重温人党志愿书和人党誓词的提问活动,这种设问法的特点就是启发党员自己去思考,总结自己的工作,让党员自己教育自己。
    2)诊断法。即对党员进行诊断,使党员更好地认识自我,以便进行调节的方法。诊断法首先是制定诊断标准。由党组织结合党员教育的内容,建立一些具体的要求和标准。然后是自诊和互诊。自诊即党员根据党组织提出的标准和要求,作出自我评价,互诊即通过生活会的方式,党员面对面地进行评议。在此基础上,党组织把自诊和互诊结果收集起来,进行评定验收。最后,把诊断结果反馈给每一个党员,由党员自已做出计划安排,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实践证明,这种诊断法对党员的思想触动很大,对于调动党员内在积极性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3)自我记实评价法。自我记实评价法,是党员通过记实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缺点不足,以期正确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而对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则看不见,或是采取讳疾忌医的态度。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不能前进。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及时发现缺点和不足,才能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前进。
    当前,进行党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开展党员记实活动,建立党员记实制度,即通过记实手册,让党员真实地记录自己参加组织生活,为党工作,遵守法纪,思想变化等情况,由党组织通过调看手册对党员进行鉴定、讲评和监督,以促进党员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促使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12、身教示范法
    宣传教育心理学中有一条重要原理:如果一个宣传教育者要想使听众信服,并使听众按照他的意见去做,仅仅论证自己的观点是不够的,还必须努力得到听众的信任,否则,宣传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
    听众——教育者——态度——对教育内容的态度
    这个公式即:听众对教育者所持的态度,决定了对教育内容的态度。如果听众对教育者持肯定态度,往往也会对教育内容产生肯定的态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权威效应”。相反,如果听众对教育者持否定态度。这一原理和公式深刻地说明了教育者本身的示范作用对教育过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党员教育通常采用“言教”方法。然而,一个党员干部、党务工作者在教育党员中所讲的话究竟有多大份量,能否得到党员的信服,这就不仅要看教育内容里包含有多少真理,教育方式是否有高超的艺术,而且要看他的表现和行为。言行一致,一言九鼎,就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明力;言行相悖,话讲的再动听,也难取信于我。比如有些党的干部自身不正,他向党员群众大讲艰苦奋斗,自己却贪图享受,怕苦怕累;要求党员公而忘私,自己却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这样的干部在教育党员时,往往是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由此可见,在党员教育中不仅重视言教,掌握言教的方法和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注重身教,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模范和表率作用影响教育党员和群众。
    在党员教育中,怎样才能使党员干部、党务工作者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身作则作表率。各级党的干部和党务工作者首先从严格要求自己开始,在党员教育中做到以身作则。在这方面,党员干部要做实事求是,深人群众的模范,坚决克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的官僚主义作风;要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守纪律的模范,坚决抵制和摒弃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敲诈勒索,贪污腐化等种种腐败现象;要做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模范,克服斤斤计较,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对批评者打击报复的恶劣习气;要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模范,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图安逸,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的不良表现。
    党员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在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和实现。因此,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地进行自我修养,从政治、思想、道德,到行为作风、领导方式、性格品质等各个方面,都按照党性的要求进行锻炼和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身教”的积极作用。
    2)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需要各级党的干部的主观努力,也需要各级党的领导班子的群体努力和作用。在这方面,健全制度,加强监督,是保证党员干部率先示范的重要径途。
    健全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明确党员干部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此来模范干部的行动。
    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还要做好领导班子内部的互相监督。要通过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谈心等各种方式,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积极地进行监督,互相督促和鞭策。通过这种互相监督,使领导班子内部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氛围,使党员干部经常感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在做任何事情前,都要想一想是否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否违背了党的纪律。这样就可以提高广大干部发挥模范和表率作用的自觉性。
    三.率先示范端正党风。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必须落实到端正党风的行动中。如果一方面放任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一方面对党员进行教育,是难以产生好的教育效果的。只有把党员教育与纠正不正之风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各级党的干部、党务工作者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党员教育中,重视身教,率先示范,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应尽职责。
 
13、典型教育法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榜样的强烈倾向。这种倾向导源于人的需要和社会从众心理。在党员教育中,利用人们的这种需要和心理,树立一批典型,以引发模仿心理,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一般来说,党员教育从整体上看是比较宏观、抽象的,不可能对每个党员一言一行提出具体、形象的要求。因此,要把理论灌输、党性教育的内容溶化到党员的主体意识中,真正变为党员的具体行动,往往需要典型示范的作用,使党员学有具体榜样,赶有形象标准。
    我们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都树立了一大批先进典型。这些典型对于进行党员教育,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树立典型,进行典型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党也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深刻地说明,树立典型,进行典型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高超的艺术。各级党组织在党务工作和党员教育工作中,应研究、掌握这些方法和艺术,以典型带动一般,更好地推动党的建设的开展,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在党务工作和党员教育中,树立典型,进行典型教育,一般应注意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1)立足真实、客观。树立典型,进行典型教育,必须使典型具有榜样性和说服力,这就需要典型必须有真实性和客观性。近年来,一些部门典型教育的的效果不佳,往往同树立典型和典型教育中的失实有关。
    为了避免典型教育中的失真现象,使先进典型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各级党务工作干部应注意从自身做起。典型失真、失实,往往同一些党务干部的主观因素有关。有的干部工作作风浮夸,对典型的深入调查不够,不了解基层党员心理,单位上报材料,就树立起典型,对下进行典型教育;有的干部希望通过典型来显示工作成绩,因而对典型是报喜不报忧,任意夸大其词;还有的党员干部存在着偏袒心理,对先进典型的缺点遮遮掩掩,对毛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些做法不仅会降低典型教育的信度,而且不利于先进典型的成长。因此,各级党务工作干部都应努力克服这些不良心理,坚持实事求是,真正使典型教育具有说服力。
    2)注重层次。在党员中,党员的思想状况具有层次性,因此,树立典型、典型教育也应注重层次。就全党来说,既应有统一的、全党树立的典型,也应有各级党组织自己树立的典型,在一个基层党组织内,也应既有先进典型,也有后进变先进的典型。否则,典型单一,忽视各个层次的特点,这样“点燃一盏灯”,就很难收到“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在典型教育中,也可以采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这是纪检工作中经常采取的教育方法。从纪委工作的角度讲,掌握着大量的党员违纪案例。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影响面广的案例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为什么一些党员会犯错误,怎样犯的错误,以及犯错误的危害,并从中提炼出带有教育意义的观点。这种典型教育对于增强党员的党性党纪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
    3)鲜明的时代性。共产党员的标准、党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树立典型,进行典型教育,也应不同时采用不同方法。有的党组织和党务工作干部习惯于旧框框、老眼光,不管形势怎样发展,仍抓住老典型不放,搞“几十年一贯制”甚至“终身制”。用过去年代的典型行为和思想教育党员,往往会使人有一种格格不人之感,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时代造就着新的典型,只有用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去教育党员,才能使广大党员焕发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列。
 
14、民主讨论法
    民主讨论作为一种党员教育方法,就是党务工作干部不以教育者自居,而是以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的平等身份,围绕党员教育的一些问题,组织党员一起座谈、商讨、研究,这种教育方法的特点是有利于造成一种思想活跃、生动活泼、畅所欲言的民主气氛,对于启发思想,开动脑筋,活跃思考,弄清问题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是增强党员民主意识,调动党员积极性,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党员教育中,怎样才能使民主讨论卓有成效,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呢?根据各地和一些党组织的经验,搞好党内民主讨论,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科学地选择讨论主题。组织党员进行讨论,首先需要确定讨论主题,一般说来,讨论主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思想性。讨论的目的是教育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因此,讨论题目应当有明确的思想性,要紧紧围绕党的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这个总题目展开。现实性、党员讨论的题目应当是广大党员当前所关心的现实问题。脱离实际,让党员会抽象论证一些基本理论,是很难调动党员讨论积极性的。这就要求讨论题目应具有现实性。争辩性。既然是讨论,讨论题目就应当有争辩性。如果设置一个“争当合格共产党员”的讨论题,这样的讨论题目一看就是让每个党员谈自己如何做合格党员,讨论会很容易开成表决心会,难以达到讨论的教育效果。如果选择一个党员当前关心但又不太清楚的问题进行讨论,就会启发党员的思维,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合理组织、积极引导。在开展民主讨论中,各级党务工作干部应注意合理组织,亲自带头,积极参加讨论。对于一些党内“热点”问题的讨论,要特别注意引导,否则,讨论就会变成牢骚会。例如,有些基层党组织针对党政机关经商问题开展讨论,旨在教育党员为政清廉。但是,由于许多党员对于党内不正之风的信息接受较多,听到周围人谈论的都是各种令人沮丧的不正之风,特点是“对缝”现象,经过人们的渲染,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就使得许多党员在讨论中牢骚满腹,埋怨不止。讨论后反而导致情绪低落,失望心理增强。有些党组织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在讨论中,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优良的党风信息,作为讨论中的例证,说明当前党风的主流。对党员中不正之风的激忿情绪加以引导,教育党员从自身做起,同不良现象做斗争。经过组织和引导,讨论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党务工作干部在讨论中的组织和引导,还包括要鼓励广大党员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特别是对于党内一些“热点”问题,如不正之风问题、干部以权谋私问题等等,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往往表现为同领导一个口径,或者是人云亦云。有的党组织一提出“热点”问题,讨论就会冷清下来,有的发言往往是避实就虚,避近就远,或者是“顾左右而言他”,只能听到一些“官话”、“套话”。对于这类现象,党务干部应注意分析原因,设法消除党员的禁忌心理。鼓励其他党员畅所欲言,也可自己带头谈观点,为其他党员作出表率。只有使每个党员解放思想,畅所欲言,才能收到理想的讨论效果。
    3)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民主讨论中,各级党组织还应当辅之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方法,以增强党员教育的效果。可以组织报告会、讲演会,让这些党员在大会上宣讲,以教育更多的人。对于一个支部讨论中遇到的难点、争论问题,可以印发给其他支部,共同讨论和解疑。总之,只有讨论形式多样,注意生动活泼,才能对党员有吸引力,才能形成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局面,才官达到预期的目的。
 
15、对话教育法
    对话是人类最基本、最广泛的交流方式。它是领导者与群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的“双向思想交流”,使得群众的疑问有地方提,委屈有地方诉,要求和呼声能够迅速地上传下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讲,对话是一个重要创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
    善于对话,掌握谈话的艺术,应首先了解对话的主要形式。一般说来,党内对话可主要运用以下方式:
    1)解答式。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对话方式。主要是由党员群众提出问题,党务工作干部根据提出的问题——对答,这种形式的对话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需要做出迅捷的反应。
    2)探讨式。这是党务工作干部主动采取的一种对话形式。当党员干部觉察到党员中有某种倾向性问题,但又没有人主动向组织上提出时,党员干部可以召集一些党员,以探询的口吻了解党员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查明问题存在的原因。这种形式的对话一般由干部提问,党员群众作答。
    3)论辩式。对一些党内问题,往往干群之间的认识不一致,如党风主流的问题,干群之间就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这种认识分歧,可采取争辩式对话的形式,干群双方各谈各的观点和论据,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达到喻事明理的目的。
    4)漫谈式。这种对话不必明确主体和客体,干群坐在一起,像座谈一样,谁都可以提问,谁都可以回答,气氛融洽,共同交流。这也是对话的一种形式。
    总之,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党务工作干部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对话形式,使党员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
    对话不仅需要讲究形式,而且更应注重方法和艺术,使对话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就需要把握对话中的一些基本要领。一般说来,党务工作干部在对话中应把握这样几个要领。
    ——要有准备。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了解情况,心中有数。对话前,党务工作干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党员目前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最有可能出现什么“热点”、“疑难”话题,甚至会遇到什么样的“将军”场面。通过摸底和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思考问题,酝酿答案。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党务干部应针对党员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做好准备。当然,这种准备只能是腹稿即可,不必长篇大论的写出来,以免对话时文不对题。只有对群众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心理准备,才能减少对话的失误。否则,以其昏昏,是难以使人昭昭的。三是妥善安排对话的具体事宜。可以先做一些党员的工作,鼓励他们提问,防止对话会出现“冷场”;确定参加对话的人员,人数太多容易混乱,人数太少气氛不热烈,因而应人数合理;也可先确立对话程序,先议什么问题,后议什么问题,以免问题不集中,回答散乱。通过做好准备工作,力争把失误控制在最小程度。
   ——明确对话的基本要求。对话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必须体现、贯穿民主精神。虽然党内有干群之分,职务之别,但都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领导者平等待人、开诚布公、民主协商,切忌摆出一副官架子,官腔十足,哼哼哈哈,满口大道理,盛气凌人。这样的话,就会在无形中与党员群众划出一道鸿沟,要解决这个问题,党员干部就应该在对话中放下架子,学会角色心理转换,也就是“将心比心”。要善于站在党员群众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体察群众的心理、困难和要求,这样,才能做到互相理解,才能有平等的交流。
   ——讲究语言艺术。对话是以语言交流为工具的双向沟通,要想通过对话使党员群众坚定理想和信念,得到哲理的启迪,知识的享受,心灵的感染和情操的熏陶,就需要灵活、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一般说来,对话中的语言表达应注意以下环节:
    (1)言简意赅。对话之所以称为对话,主要语言特征就在于一问一答,简短明快。常常看到这样的对话会:有的领导者在对话前做了充分“准备”,写了洋洋万言。在对话会上,将党员群众的某一提问与准备好的讲稿对号,一旦对上号,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于是对话会变了报告会,双向交流变成了“一言堂”。还有的干部喜欢炫耀才学,面对党员群众提出的现实问题,常爱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进行所谓论证,说话玄而又玄,故作高深。这些现象都是对话中的禁忌。
    (2)直接问答。对话,从语言形式上讲,是一种互应性交流,也就是语言互相交应,答有所问。与互应性语言交流相对的交叉性语言交流,即语言交流没有表现出适当的反主应或预期的对应,相互作用是交叉的,也就是答非所问。有些干部在对话中回避党员提出的现实问题,习惯于避重就轻,避近就远。正确的语言方式是,对党员的提问直言不讳,直接了当,开门见山,实实在在。这样的形式为党员群众所喜欢,也易于为人所接受。
    (3)做到情趣雅。情趣雅应该说是对话的语言风格,是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声的对话之所以有感染力,就是因为它的语言风趣幽默,诙谐生动,富有艺术性。对话中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有些对话之所以不吸引人,原因之一就是以枯燥乏味的论证式的逻辑推理,经典博引带人到对话中,其对话效果必然不佳。因此,对话要讲究艺术性,要努力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党务工作干部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威信”、“威严”决不是来自“官相”、“官腔”,相反,幽默风趣会使自己的形象的更趋完美和富于魅力,使自己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是情趣的力量所在。当然,对话中的幽默、诙谐还要注意风趣。粗俗的戏滤虽能博得人们的一笑,但却会降低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影响对话的效果。只有使对话语言趣而不俗,做到情趣雅并重,才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4)语言要注意“忍”。对话是要使党员群众的疑问有地方提,委屈有地方诉,这就要求党务工作干部要有“忍”的功夫,学会控制自己,耐心听取党员群众的提问、诉说甚至是面对面的指责和批评。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对话中,难免会出现情绪过激,语言“顶牛”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党务干部应善于控制情绪,调节语态,注意说话分寸,切不可出口训人,更不可恶话伤人。在出现僵局的情况下,不妨讲个笑话缓和一下气氛,或提出暂时休会,待情绪缓和后再谈,也可适时转换一下对话内容,尽量使对话在平和的语言交流中进行。

文章录入:lflxn    责任编辑:lflx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