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科学发展观党课讲稿-践行科学发展观 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 |||||
作者:泰州市海陵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凌华余 文章来源:海陵教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3 ![]() |
|||||
[前 言] 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率先全面达小康,建设和谐新海陵”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的重大举措;是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实现泰州加快发展、快速崛起的当务之急。 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旨在使全系统广大干部、党员、教师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科学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在解放思想上开辟新境界,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力求新突破,在统筹教育协调发展上推出新举措,在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做出新业绩,努力把海陵建设成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出了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将进一步确保十七大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这四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10年来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洗礼,中国已经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生机勃勃、昂然向上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结构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以往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在向相对多元的社会结构演进。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或者说基本定型时期,思想观念的转型要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但目前两者转型的步伐并不一致,思想观念的转型相对较慢,与新的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新理念没有完全确立,在这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精神“断乳”期,极易产生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以对物质利益的极度追求来弥补精神领域的缺乏。这就要求加快教育的发展,加快“文化小康”的建设。“文化小康”应包括以下特征: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以及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一个民族堂堂正正地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证。 适应新形势,建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二、一则报道的启示 报道指出:据联合国统计,中国对教育的投入低于其它发展中国家。1998年—1999年,中国对教育的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对有形资产的投入大约是它的15倍。土尔其对教育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印度为3.2%,菲律宾为4.2%,而美国是5%。报道认为这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尽管20世纪技术的发展令人赞叹不已,但美国繁荣的秘密在于教育。中国最近取得的经济成就令人瞩目,但只有把资源从公共工程和摩天大楼向学校转移,这种成功才能保持下去。投资教育也许不像盖办公楼那样见效明显迅速,但它的收益更加持久。教育可以帮助那些落后者及其子女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工资收入。 这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第四,要用国家的力量,以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建立一种长久的机制,把受教育的权利还给所有的孩子,让所有的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的竞争,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和学习,而不是说得多、行动得少; 第五,我们教育工作者目前可以做的是: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歧视学有困难的学生,同时,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多给学生以良好的期待和鼓励,多给学生发展自我的机会,要让你的学生以坦诚、积极、开放、自信、乐观而又坚毅的人格,坦然地面向未来。 三、一项研究的启示 魏所康先生的研究结论与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观点相映成趣。吕型伟先生曾指出:在对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行反思的同时,很多人提出应该向美国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当我们表示中国的教育要向美国学习时,美国教育部长很惊讶,他说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把公民的基础打好。“教育要真正发展,重点要放在充实教育的内涵和提高质量上。要突破传统和现代派的束缚,走出第三条道路:基础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让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以书为本的学历教育,要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方向转变。只有加快这种转变,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要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这是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的历史使命 ——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应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加强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各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成果。与此同时,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等多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从经费投入、人事、学校管理等多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全面普及与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全面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只有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才能不断为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教育的不断进步,保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处理好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在这方面,要十分注意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率先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十分注意通过人才培养与提供智力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分注意发挥高等院校在参与科技创新、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方面的主导与推动作用,十分注意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教育服务。其次,要努力促进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一是要正确处理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关系,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教育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并满足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教育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保持教育发展的适当规模,又能集约化地提高教育质量。二是要正确处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关系。当前要十分注意克服我区在高校与普高扩招后产生的普职比例失调的问题。职业教育的接受者多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办好职业教育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要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协调关系。进一步树立教育公平观念,将促进城乡所有儿童都切实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教育条件与教育过程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四是要正确处理国民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协调关系。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和社会的进步,在职人员完成继续教育的需求日趋迫切,为此,大力加快同正在完善中的国民教育体系相匹配的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这也是最终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做好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循序渐进和适度超前原则,合理规划教育发展规模,实现教育发展从数量增长到内涵发展的转变。要把握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通过高效管理提高质量效益,在此基础上向外拓展,实现事业规模的增量。注重加强队伍,优化办学质量,铸就自身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教育,把教育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之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奋斗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努力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中国教育,正在肩负着新的使命走向明天。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 家叶澜 教授特别强调:对人的发展要形成这样三点基本认识: (2)人是在各种关系和活动中交互存在的,人的生命贯穿着一个个事例的过程。 (3)研究学生的发展,就是要研究学生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 面向未来,就是要对学生未来负责,学校和教师不能因为单纯追求考试成绩而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代价。在立足现实的时候,始终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始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放到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恰当地把握好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关系,用合乎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的效果。 今天,我们教师通过努力,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送给学生自信和人的尊严,送给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就是我们教师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我们的事业是今天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更是明天的事业。 [思考与讨论] |
|||||
文章录入:李小刀 责任编辑:lwy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