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立足社区 服务群众奏响社区党建的新乐章

作者:中共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委学院街道工作委员会 邹榜华    文章来源:社区党建    点击数:165    更新时间:2006-2-2    文章录入:lthm    责任编辑:lthm

    西陵区学院街道是中组部、湖北省委组织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联系点。学院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发挥自管党员的作用,街道党委提出了“党委委员联支部、支部委员联党员、党员联群众,建好党员责任区”的“三联一区”工作思路,开创了街道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二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加强社区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街道党委提出了“带领经济发展、带领文明创建、带领社区服务、创社区党的新形象”的“三带一创”工作思路,促进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三是本世纪以来,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服务群众为重点,针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面临的实际困难,街道党工委精心组织实施了以“助学、助贫、助残,扶持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助一扶”活动。近两年来,街道党工委在中组部及省、市、区四级组织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入开展创全国、全省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的创建活动,以“五好”创建为龙头,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举党建之旗,走发展之路,求服务之效。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今年,我们又提出了党建立街、经济富街、服务兴街、项目强街、稳定安街的工作思路,让居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得实惠,增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凝聚 力和战斗力。

一、不断完善组织设置 ,增强社区党建工作合力
    街道党工委以创“五好”党组织为载体 ,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和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努力营造共驻共建的工作氛围,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

    1、“纵向”延伸。随着企业改革改制,社区党员逐渐增多。街道党工委在过去一社区一支部的基础上,按照党章,将社区党组织进行调整,符合条件的组建社区党委或党总支,把党支部建在小区、楼栋,党小组建在楼门,按照便于管理、便于开展党的活动的原则,划分楼栋支部和党小组,建立党员中心户,发挥中心户凝聚党员、凝聚群众的作用,带领示范作用和服务协调作用。

    2、“横向”拓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化,社区内新的经济组织、新的社会组织不断增多,我们及时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广泛开展基本单位普查、经济普查。对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全面摸底排查登记,凡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及时指导、帮助理顺关系,建立党组织。对不符合条件的,建立联合支部,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开展党的工作。

    3、辖区“整合”。街道党工委突破纵向行政隶属关系。按照“打破分割、优势互补、整合结构、一体繁荣”的思路,成立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每年评比表彰社区优秀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地区性、公益性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工作合力。

    4、分类指导。社区党员呈现多样性,主要有“四多”,即无职的多、年龄大的多、困难的多、流动的多。针对不同类型的党员,进行分类指导。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闪光在社区”的活动,发挥其个人特长,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和文艺社团开展活动,开展争当社区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宣讲员、社区治安信息员、邻里纠纷的调解员、社区环境的维护员、扶贫帮困的服务员、先进文化的传播员的“六大员”活动。在下岗失业党员和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下岗有家、就业有路、困难有帮、双带有为”的党员“安家工程”。在在职党员中积极开展“双向认识、双向联系、双向服务”的活动,引导和鼓励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适时、适宜、适度参与社区建设。认真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工作,将社区优秀人员吸收加入社区党的组织。

二、倾力打造服务平台 ,增强社区党建工作基础
    街道党工委心系群众 ,整合服务资源,强化服务平台的打造工作,为服务居民奠定了良好基础。

    1、建好“四个中心”,完善二级网络。抢抓旧城改造的机遇,采取资产置换、资本运营等方式,筹资近1000万元,在街道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民文体活动中心、社区“三助一扶”捐助中心、社区就业及再就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服务站,为开展社区服务奠定坚定的物资基础。

    2、实施“123”行动,提升服务能力。按照办公活动用房300平方米的标准,采取扩建、新建、腾退、置换、购买等办法,规划社区办公用房和居民活动场所,做到办公室、活动室、警务室功能齐备,电脑、电视机、影碟机设施完善,改善了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形象,提升了社区服务能力。

    3、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社区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解决制约社区服务的经济支撑问题,积极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解决街道社区经费不足的问题,着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善经济环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三、努力创新活动载体 ,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为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发展的要求 ,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几年来,街道党工委不断探索,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深受社区单位和广大社区群众欢迎的品牌活动,赢得了工作的主动权。

    1、“三助一扶”暖人心

    针对老城区低保户、特困人员多、下岗失业人员多、残疾人员多的实际 ,街道针对性地开展了“助学、助贫、助残,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助一扶”活动,通过发挥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联席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动员社区单位和广大党员采取思想帮助、资金救助、物资援助、就业扶助等形式,结对帮扶。去年社区单位和党员群众向中心捐款及物资折款达40多万元,切实解决了社区困难人员的生活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今年,我们还要积极探索物质及资金的筹集办法,激励措施的研究,发动社会更多的人来关心社区弱势群体。

    2、“三制一评”顺民意

    让居民满意 ,重点的是把社区选人、用人及考核权交给居民。街道以社区换届为契机,以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为目标,组织实施了“社区居民、社区党员、社区单位推荐社区‘两委“班子候选人,由全体选民和自管党员分别差额直选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三推一选”活动。在19个社区完成换届选举后,举行了社区“两委”成员宣誓仪式,由社区居民代表颁发聘书。在社区推行了以“社区重大事项居民听证制、决策票决制、居委党务公开制、社区‘两委“班子分别向社区居民和党员述职,接受居民和党员评议”的“三制一评”制度,实现社区“官”由民选、事由民定、绩由民评。通过“三制一评”使社区工作者认识到服务群众是立身之本,增强了为民服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3、“一居一特”增活力

    街道党工委立足增强社区工作活力 ,提出了“一居一特”的工作理念,每个社区针对社区单位、居民构成的特点和所处的地理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立足特点,形成特色。该项活动彻底改变了社区常年按部就班的被动局面,各社区主动寻找结合点,特点分析透彻,特色定位准确,针对社区存在突出问题和自身优势,找准工作努力的方向。中书社区成立中书奇石协会、中书书画协会、中书京剧茶社“二会一社”,创建成文化社区,还有平安社区、学习型社区等一批特色社区的建成,增强社区工作活力。

四、深入开展特色服务 ,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效
    街道党工委想群众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立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特色服务为居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1、网络呼叫,应民所求。街道投入160万元建成了社区服务电子呼叫中心,24小时为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居民只要拨打服务电话或登陆网站,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社区方便快捷的服务。

    2、“超市”服务,办民所需。街道先后推出了“三助一扶”慈善超市和“再就业超市”,让居民像进超市一样自主选择所需救助物资和就业岗位。仅去年就推出了五期再就业超市,安置12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3、文明新风,导民所惑。学院街道是一个文化底蕴厚实文化资源丰富的街区,街办成立了4支业余文艺社团,社区按照建一所市民学校、一个居民活动室、一处室外活动场所、一支文艺团(队),一系列文化活动的“五个一”的要求,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用健康向上的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积极开展“环境净化、道路硬化、空地绿化、街巷亮化”的“四化”行动,实施楼道“点亮工程”,实施“文明单位”、“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的评选活动,培养社区情感,树立和谐、文明新风。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