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宗 教 政 策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事,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宗教的自由,有信这种教或那种教的自由,也有从信这一宗教改信另一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无论公民信教与否,信何种教,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各宗教之间不论信徒多少,在政治上也一律平等,不存在占有统治地位的宗教。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了信仰宗教自由与不信仰宗教自由两个不可分离的方面。在贯彻执行宗教自由政策的过程中,在强调保障人们信教自由的同时,也应当强调保障人们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因而都是极端错误和绝对不允许的。国家政权绝不能被用来推行某种宗教,也绝不能被用来禁止某种宗教,同时,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人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绝不允许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宗教压迫剥削制度,绝不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全面贯彻宗教政策,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争取、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首先是各种宗教职业人员,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的作用,真正使它们成为党和政府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桥梁;有计划地培养和教育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员,使他们成为我们党领导下,保证我国宗教组织按照正确方向活动的骨干力量;合理安排宗教活动的场所,为保证宗教活动正常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必须善于具体分析各个民族和宗教的不同情况,善于体察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正确地加以处理;坚决保障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意味着要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和反革命破坏活动,以及各种不属于宗教范围的、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宗教活动;在宗教对外交往方面,必须坚持既要积极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又要坚决抵制外国宗教中一切敌对势力渗透的方针;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统一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活动。
19、统一战线政策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一战线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将继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爱国统一战线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联盟,这个联盟就是中国共产党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民族的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进一步发展壮大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有十个方面:一是民主党;二是无党派知名人士;三是非党知识分子干部;四是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五是原工商业者;六是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七是爱国的宗教领袖人物;八是去台人员的家属和亲属;九是港澳和台湾各界朋友;十是归国侨胞。此外,还包括个体工商业者。 现阶段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不断加强全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团结,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 现阶段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基本方针政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长期合作。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宗教爱国人士合作。 20、“一国两制”政策 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我们党为祖国统一而采取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按照这一原则,在我们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为了继续保持它的稳定和繁荣,将对它实行一系列特殊政策,并在50年内不予改变。这些政策包括:根据我国宪法第31条的规定,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个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由香港当地人自己管理,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将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继续同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有关的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英国和其它国家在港的经济利益将受到照顾,中国政府的上述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后制定的,符合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事求是,合情合理的。 对澳门地区,我们也将采取与香港地区相同或相似的特殊政策。 对于台湾地区,我们历来主张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人民自由往业,增加交流,最终按照“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21、人 口 政 策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府对本国人口的社会变动、自然变动施加影响干预的所有规定和措施。我国的人口政策,内容广泛,核心是人口发展政策和人口质量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为了实现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2亿左右的目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人日政策,继续提倡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在农村,对少数确有困难的家庭作些照顾,但必须从严掌握。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优教,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质量。具体要求是: 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对于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在要求上可以适应放宽。 要对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年进行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医疗卫生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设立优生咨询门诊,说服有遗传病的夫妇不要生育,以免造成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做好孕期保健、婴幼儿喂养和早期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加强优教,在提高人口身体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人口的思想、文化科学素质。 男女青年适当的晚婚晚育(按法定年龄推迟3岁以上结婚为晚婚,妇女25周岁以上生育为晚育),对调节生育高峰和青年人的学习、工作以及家庭幸福,都是有利的,必须大力提倡。 22、对 外 政 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支持被压迫民族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其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从本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第二、中国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各国的事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去管,各国人民的事应由各国协商解决,而不能由一两个超级大国说了算。中国自己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来自任何方面和以任何形式出现的霸权主义。 第三、中国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根据自身的实际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中国判断是非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第四、中国信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努力在这个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和睦相处,友好合作,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同或不同作为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并且认为只有铲除产生这种活动的社会根源和政治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第五、中国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把这种竞赛扩展到外层空间。中国在进行第一次核试验的时候,就提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主张,并且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第六、中国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国的开放政策面向全世界,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开放。 第七、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开展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开展积极的多边外交活动,努力增进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第八、中国重视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和各界人士开展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新闻。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3、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政策 台湾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同胞,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霸占了台湾。1945年10月,中国政府在台湾接受战败国日本的投降,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是我国坚定不移的决策。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要点是: l)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处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2)海峡两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讯、亲人团聚、开展贸易。增进了解。我们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4)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5)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土,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6)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7)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土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8)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