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计划与市场问题
作者:陈云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1 18:03:37  文章录入:lthm  责任编辑:lthm

    (一九七九年三月八日)
    (一)计划工作的规则:有计划按比例,这一点来之于马克思。

    《资本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与生产关系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马克思在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在一个国家胜利以前,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将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二)一九一七年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一九四九年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都是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的理论办事的。

    当时苏联和中国这样作计划工作是完全对的,但是没有根据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验,对马克思的原理(有计划按比例)加以发展,这就导致现在计划经济中出现的缺点。

    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就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

    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

    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

    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三)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

    (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

    (2)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让它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调节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

    既掌握了政权,又有了第一部分经济,就能够建设社会主义。第二部分只能是有益的补充(基本上是无害的)。

    解放初期只掌握了第一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还存在,但我们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把一斤皮棉定为八斤粮价,结果棉花大发展。

    问题的关键是,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是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两部分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弄清这两部分经济在不同部门应占有不同的比例。

    所以目前存在着两种现象。

    该严的不严(必须按比例的),例如:

    基本建设的战线太长;

    电力、运输必须先行的,非但不先行,反而落后;

    原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失调,一般来说现在加工工业多于原料工业;

    钢铁工业内部比例失调;

    各工业部分之间的比例失调;

    最大的问题当然是农业与工业比例失调。

    该宽的不宽,例如:

    农业的非计划部分现在还太紧、太死,无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

    地方财力用于建设太热心,因此地方财力真正机动的太少。

    (四)忽视了市场调节部分的另一后果是,同志们对价值规律的忽视,即思想上没有“利润”这个概念。这是大少爷办经济,不是企业家办经济。

    南斯拉夫受到苏联打击后,没有办法,只有大撒手,市场经济部分大发展。看来那时计划部分太少,所以后来逐步增加了计划部分。

    (五)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而且人口多,耕地少。

    计划机关、工业、商业部门的同志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

    如果不纠正这种认识上的盲目性,必然碰壁。

    “农轻重”的排列法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六)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这两个部分的比例的调整,将占很大的比重,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调节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相应地增加。

    注:这是陈云同志写的一份讲话提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