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党员如何才能长期保持先进性 |
作者:郑海峰 文章来源:支部生活 点击数:196 更新时间:2005-10-26 文章录入:lthm 责任编辑:lthm |
教学对象:广大党员和干部; 教学目的:使学员明确长期保持先进性的任务要求和努力方向,以进一步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教学时间:1.5小时; 教学重点:弄清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这个道理也说明,一名共产党员要长期保持先进性,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要真正地做到“几十年如一日”,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个人的努力,而且需要强力的制度约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教学提示:结合先进性教育的目标任务,进一步阐述党员长期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性)。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它赋予人生以实际的价值,任何理想和追求都是环境的产物。正是对环境的不如意,才有改革、革命的要求。从远古时对“天下为公”社会的憧憬、近代康梁等人对“大同世界”的企盼,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铲除贫穷而革命、为了摆脱落后而改革,都是出于对改造社会环境的追求。它对人有塑造作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不同的环境对人有极为显著的熏染、改变作用。它历来是执政者不能放弃的重要阵地。在社会环境这个舞台上,有的人随遇而安活得平淡,有的人蝇营狗苟活得卑鄙,有的人志存高远活得亮丽,有的人舍生取义活得崇高。而在利用和改造环境中统一思想,维护社会秩序,是施政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社会环境对于人的这种重要性,历史上就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比如孔子就能从政治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认为教育的真谛是移风易俗,要通过良好的社会风气熏陶人、教育人。他还主张所有积极向上的人,都要善于选择环境,都要慎重交友,“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同芳)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卖咸干鱼的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同臭)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也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孟子的母亲为了教子才“三迁(搬家)”、“择邻而居”(教学提示:可进一步举例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这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党员长期保持先进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目的,在现阶段要想达到这种和谐,一靠发展,二靠奉献。发展的核心是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丰富了,能为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条件;奉献主要指争创一流业绩和必要时精力、体力、利益的无偿付出,它是衡量人的精神是否高尚的重要指标。劳动模范奉献着,使他们成为共和国的脊梁;郑培民、周国知、张云泉等奉献着,使人们看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鲜亮风采。相反,损人利己者、以权谋私者,都是始于对待个人利益的一味索取和贪得无厌,都是以精神空虚和思想境界低下为特征的。当前我国社会,希望和风险并存,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执政党党员的行为对社会风气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党员要坚定理想和信念,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争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模范,争做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的模范。当前,特别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六项标准去做,努力创造一个人人争做奉献、勇于创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生态环境。这样的环境,能使真、善、美得以弘扬,假、恶、丑无以生存。它既是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结果,又是继续发挥、保持先进性作用的阵地(教学提示:可进一步阐述党员保持先进性与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之间的关系)。 二、需要党员个人努力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基础和条件,但先进性的真正发挥最终取决于党员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这不仅因为,创造良好环境的过程本身,就包含有党员主观努力的成分;还因为,在同样环境里党员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其先进性作用的发挥具有不同的水平。同样是党员领导干部,郑培民能够“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则欺世盗名,祸国殃民。同样是人民警察,任长霞能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有的则是徒有其名,甚至助纣为虐。因此,通过教育使党员树立党员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是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方面。 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志向,包括向书本和实践学习。学习是党员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只有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党员才能深化对社会、对群众、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从而紧跟时代不断进步,“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也就在于此。学习也是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保证。正确的理想信念由富有激情的科学知识构成,所以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头脑的人,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有人说“无知是邪恶的根源”,这话也是很有道理的。“无知”是不融于或背离于人类文明大道的一种盲目存在形式,故很难见容于社会。党员不仅要融于社会,还要在实践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引领社会,不学习是不行的(教学提示:可举例说明当前一些党员不注重学习的表现及其危害)。 其次,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认真改造主观世界。“修养”就是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不断地改正,以形成提高自身素质的自律机制。古人对此十分重视,有“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的认识,有“修、齐、治、平”的修炼程式。切磋琢磨什么呢?就是用“圣人”、“大人”、“祖先”的话对照自己的言行,看是否符合。怎么涵养熏陶呢?就是在读圣贤书的同时与君子交往,培养高尚的志趣,养成高贵的心性。至于具体的修养方法,则是从“格物”达到“致知”,即在对天人之际的万物研究中掌握各种知识,主要是认识自身和反省自我;从“致知”达到“意诚”,即知道对人对事要全心全意,诚实守信;从“意诚”达到“正心”,即做人、做事要老实正派,“心术”端正才有“爱人”之心;从“正心”达到“修身”,即个人品德的修养十分重要,但是要以“心正”为基础;从“修身”达到“齐家”,即只有自身品德高尚了,才能治理好家庭;从“齐家”达到“治国”,即只有家庭治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从“治国”达到“平天下”,即只有国家治理好了,才能顺应民心、统治整个华夏民族。古人还断言,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要这么做,这样才符合圣人的意愿。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人们非得这样循序渐进、不辞辛劳地去做呢?答案是“廉耻”二字。宋代政治家欧阳修讲过:“廉耻,是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近代政治家康有为说过:“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他们所讲的“廉”就是“不贪”,所讲的“耻”就是羞愧。为了避免“羞耻”,就要加强修养,知有所不取,知有所不为。衡量“廉耻”的内在标准就是“礼义”,即一种超越物欲、人欲的高境界。古人这套个人修养的机制总体上是唯心的,目的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对其腐朽因素,我们不能当成神奇。但是,这套修养方法也培养了一些舍生取义的人、一些励精图治的官员。它在历史上的实际功效是强化了统治者的自律,而不是相反;是缓和了社会矛盾,而不是加剧。我们的党性修养,吸取了传统修养机制的合理“内核”,其目的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因而应能使广大党员在更高的水平上、更大的范围内全面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当前,进行党性修养需要把握这样几点:一是要有一个谦虚的党建资讯网态度,树立“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忧患意识;二是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取舍行为举止(廉耻)的标准;三是要注重实践的作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主观修养;四是要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言必信、行必果,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实践中起表率作用;五是要避免忽视制度建设的倾向。品德好的人可能不依法办事、无序办事、好心办坏事;品德坏的人也可能以“伪善”的面孔出现,腐败分子有的也大作“反腐败”报告。经验表明,对于个人修养,品德在确立动机方面见长,制度则在约束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上占优,两者不可偏废(教学提示:可进一步举例说明修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要有制度的约束 一名自律意识强的人,不一定一成不变,也难以保证不犯错误。像毛泽东这样的伟大人物,晚年也犯了大的错误。这个道理说明,党员要长期保持先进性,光有自律是不够的,还要有他律来加以约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经受的考验更加严峻,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党在总揽全局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需要依法执政;我们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市场经济,需要依法治国;我们党员在“四个多样化”条件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要依法办事,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自觉接受监督。 首先要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法治”是指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和制度体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人治”是指以最高执政者的主观意志管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和体系,它是专制制度的核心内容,具有无序性、随意性和周期破坏性。“人治”思想的残余形态,曾在我们党执政以后的政治生活中一度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在“文革”时期,党组织几乎瘫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无从谈起。放眼未来,新时代的党员应确信并遵守以下原则:一是法律至上的原则。法律至上表明法律具有极大权威,没有任何个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的行为准则,执政党及其党员也不例外,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二是法律平等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组织或特殊个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应有的制裁。三是接受监督制约的原则。法治的根本意义在于制约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列宁曾经说过:“什么是宪法?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法治就要通过强制性机制保障人民的权利,建立权力健康的运行秩序,使之规范化,防止权力被滥用,从而将人民“纸上”的权利变成实际的权利(教学提示:可结合实际谈谈“人治”思想的残余表现及其危害)。 其次,要提高在制度约束下保持先进性的能力。党的章程和以此为基础的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征,是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制度保障。这种保障作用通过制度的约束起作用。这里的“约束”具有两个含义:一是它能保证好人能够充分做好事,做了错事也能够及时纠正;二是它能使坏人不敢做坏事,做了坏事会得到及时应有的惩罚。可见,“约束”不是“束缚”,而是一种惩恶扬善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周而复始、与时俱进中可以营造出这样一种环境:民主法治、安定有序、人才辈出、“好人”在位、“坏人”出局。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我们尚需努力。总的说来,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邓小平则进一步讲到,群众不是我们的工具,相反工人阶级政党却是群众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二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三要树立党员意识。有职务的党员干部,不能因为位高权重就轻视制度,应善于在制度条件下开展工作。没有职务的党员,不能因为“人微言轻”就放弃制度,要通过制度充分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善于在制度条件下履行党员的义务;四要勤于思考和总结。要具备不断地总结、反省能力,及时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先进性建设的新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党建资讯网下来,通过制度创新保持先进;五要避免忽视“官德”作用的倾向。制度应是建立在公平和正义基础上的,要防止某些人打着“完善制度”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以权谋私、排斥异己、买官卖官(教学提示:可重点阐述当前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 社会环境、个人努力、制度约束,三者是统一整体,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离开社会环境,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缺了个人努力,就无法站在时代前列;没有约束,先进性就不能持久。同时,三者也具有不同功能。环境是舞台,努力是动力,制度约束是保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动态协调地作用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从而构成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教学提示:可组织学员结合单位实际讨论如何建立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