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理论实践 >> 先进教育 >> 正文 | ![]() ![]() |
|
|||||
忧患意识教育: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 | |||||
作者:李家祥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13 | |||||
忧患意识教育滞后的主要表现 就党员教育而言,从思维性质上看,可有两种教育:一是肯定性思维教育,即注重对事物特别是对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趋势的肯定教育,诸如光辉历史的弘扬,现实成就的传播,美好未来的昭示等;二是否定性思维教育,或称“批判性”思维教育,也就是忧患意识教育。从党员教育的现状看,肯定性教育比较充分、全面、到位,而否定性教育即忧患意识教育则相对滞后。这种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思忧滞后:问题与矛盾意识缺乏。现实生活中,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他们不曾思忧,不善于思忧,甚至不想思忧,并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思维定势。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善于肯定性思维,而否定性思维则严重缺失,更有甚者有的党员干部,忘记了共产党员的宗旨使命,忘记了忧国忧民和忧党的神圣职责,忘记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经验启示。 其二,报忧滞后:喜与忧关系错位。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喜与忧的辩证关系,应该先忧后喜。可是有些党员干部背离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往往是先报喜后报忧,大报喜小报忧,甚至只报喜不报忧。 其三,解忧滞后: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行动缺乏。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干工作不是先考虑群众利益,而是先考虑小团体、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侵害群众利益,甚至中饱私囊。 以上这种不曾思忧、不敢报忧、不善解忧的观念与行为,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必须予以摒弃。 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大力推进新时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程 第一,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全面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员教育工程。首先要在党员教育过程中认真学习、研究和树立科学忧患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忧国忧民忧党,形成了科学的丰富的深刻的忧患意识。这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每位中共党员都要努力学习、深刻理解、努力运用这一宝贵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增添强劲的精神动力。其次要教育党员注重辩证的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按照时代要求和中央部署,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正确理解和把握忧患意识教育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系,学会运用忧患意识这一工具,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忧患与图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再次在党员教育中,要进行科学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教育。要求每位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全面认识当今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反省自身存在的弱点、缺点和不足,时刻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始终做到“两个务必”。 第二,加强忧患意识教育,不断提高认识和遵循党员教育规律的自觉性,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具体言之,就是在历史层面,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的人文精神教育;在现实层面,世情教育,不仅看到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更要看到不安宁世界诸多挑战;国情教育,不仅讲当代中国发展的有利的优势因素,更要恰如其分地讲清影响和制约中国发展的“劣势”因素;党情教育,不仅要讲清中国共产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讲清中国共产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未来层面,要教育共产党员认清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同时又要对党员进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的教育,要有“战略之忧”,使其意识到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为了伟大目标的实现而准备攻克艰难险阻。总之,深化新世纪新阶段党员教育必须坚持教育辩证性、全面性和战略性。 第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健全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忧患意识教育的机制。在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践中,要建立健全忧患意识教育的制度约束机制。其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增强忧患意识的思想列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作为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学习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二,要采取切实得力措施,鼓励和支持从事党建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入研究共产党员关于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思想,并撰写出有质量有影响力有力度的理论成果。其三,在推进党员先进性教育工程实践中,鼓励支持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尤其要深入到比较艰苦的地方,为人民群众排忧除患,在实践中践行共产党员的宗旨,不断增强忧国忧民忧党的思想觉悟。实践证明,增强忧患意识主要在制度落实。因而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中,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进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员忧患意识教育的科学机制。 |
|||||
文章录入:lthm 责任编辑:lthm |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
![]() |
电话:010-80358317 80358319 传真:010-80358317 为了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的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 www.192171.com 党建资讯网 2004—2006 京ICP备0500200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