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理论实践 >> 理论探讨 >> 文章正文 | ![]() ![]() |
|
|||||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 |||||
作者:姚 桓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31 | |||||
党的先进性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需要体现在党的工作中,现阶段尤其要体现在党带领人民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人民群众永远是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力量是我们党,主体是人民群众,目的也是为了群众。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处的内外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群众工作的任务、内容和对象等较之过去有很大不同,群众工作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搞好党的先进性建设,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一、树立新的群众工作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树立新的群众工作观念,既是群众工作与时俱进的关键,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是党中央在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时提出来的。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它有三层涵义:第一,它是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依据,尊重群众的实践;第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就是强调以人为立足点,要求我们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塑造人,使每个公民都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人、有用之才;第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要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科学发展观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党的群众工作是社会工作,自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也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是顺理成章的。如果群众工作背离了“以人为本”,而是“以官为本”、“以权为本”,就不会对广大群众负责,而是对上级领导负责;就会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堵塞、压制等手段,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使问题更加复杂,更加严重。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在发展思路、改革措施和各项工作部署中;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让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体察民情,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二要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公平正义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政治原则,作为执政党来讲,公平正义更是一种治国思想。它是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使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党的宗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对公平正义的内涵有一个概括,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遵循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才能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受益,才能取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坚持“公平正义”的观念,就是要从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平等、公平、公正地兼顾各个阶层、各方面群体的利益,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坚持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使广大群众能够不断地从改革中得到好处,分享成果。 三要树立“服务人民群众”的观念。党的领导从本质上讲,就是服务,领导寓于服务之中。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观念,就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在当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突出和社会问题凸显的情况下,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更要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问题、感情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确立服务意识;要把服务群众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任务,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当前尤其要解决好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特别要关注和切实帮助困难群众。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解忧。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地方出现了困难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是改革中的相对利益受损者,失去了可靠的生活保障,又缺少就业竞争力,加之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措施不到位或出现偏差,生活水准处在社会底层。虽然总体上人数不多,但问题突出,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大,只有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才能在化解民忧中增强党的凝聚力,才谈得到把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路线落到实处。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邓小平早就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只有摆正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克服恩赐和包办代替的思想,服务人民群众才能真正落实。 二、建立和完善群众工作新机制 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觉悟,更要解决工作机制问题,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比干部的思想道德作风更重要,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载体和保证。从实践的需要看,目前应当强调建立和完善以下机制。 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历史唯物主义一贯重视群众利益问题,认为人们努力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把利益比做社会生活中敏感的神经。目前,随着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模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利益问题更加突出。例如,社会阶层、利益主体日益多样化,各种利益主体之间除了具有根本的共同利益外,还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利益,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出现悬殊的趋势;具体利益的矛盾引发了大量雇用合同、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人格待遇等方面的纠纷;政府具体工作的缺点和一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某些群众的利益。据统计,当前由利益矛盾引起的问题和事件已占社会矛盾的70%—80%,成为新时期社会矛盾的重要表现。几年来集中反映社会利益冲突的信访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群体性上访事件和突发性群体事件明显增多,其中主要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下岗待业、司法不公、环境污染和干部腐败等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已构成一定影响。对此,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已经是当务之急。当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无法通过正当途径表达时,就可能导致无序和非理性表达,甚至引起社会冲突。机制是以制度为依托建立的科学有序的工作系统。现在,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同时,使各项制度互相衔接并有序运行,成为工作机制。总之,既要通过好的机制使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表达规范化、制度化;又要通过完善调整政策、协商、沟通等办法协调利益矛盾,以此作为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 向人民群众负责和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机制。执政党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要向人民群众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有贯彻党的宗旨的高度自觉性,更要有科学健全的机制做保证。这里的关键是明确权力授受关系,只有从制度和机制上体现“权由民所授”,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建立健全这样的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文章。要注意尊重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组织他们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扩大群众对政务、财务和其他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努力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群众思想和生活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益主体多样化带来价值取向多样化,各界群众对具体改革措施的评价不尽相同;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维权意识提高,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要求更高;群众接受的信息庞杂,一些人的思想既活跃又混乱;随着改革的深入,党组织直接配置资源满足群众利益的方式已经逐步被市场机制所取代,所有这些问题都加大了群众工作的难度,对此,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够适应,甚至出现了“本领恐慌”。例如,与群众难于沟通,缺少共同语言;工作内容无的放矢,或“一刀切”;工作方法简单生硬,效果不佳,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对一些群体性事件处置失当,激化矛盾等。因此,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成为迫在眉睫的新任务。 1.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广大群众接受党的方针政策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方针政策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主要方式,让群众了解、理解、接受党的方针政策,是党长期以来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社会利益的多样化使宣传解释方针政策的任务更加复杂。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都是从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的,力图兼顾好各方利益,但现实是复杂的,同时满足多种利益主体的需求是非常困难的,有时会导致一部分人相对受益较大,而一部分人相对受损的状况发生,从而直接影响到一些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同感。争取最大多数人对某项方针政策的理解、支持以及认同,使方针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就成为当前党的群众工作的艰巨任务。党的群众工作要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各界群众充分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上下功夫。它要求在做群众工作时,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掌握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抓住实施方针政策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群众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分别地、过细地做群众的工作,沟通思想,使群众逐步理解与认同党的政策和改革举措。还要看到,宣传政策时的预见性十分重要,实行政策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要防止出现什么问题,都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向群众交待清楚,才能把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在宣传和贯彻党的政策时,不仅要让群众学习理解政策的内容,还必须把为什么制定这一政策,政策的好处是什么,实行这一政策的条件如何等等向群众说明白,使各项改革政策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2.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人们的思想问题要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维护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争取个人利益;在推动国家发展中逐步实现个人利益;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纠纷,这是现阶段做好群众工作的普遍性要求。抓住这个要求,就把握了群众工作的关键。然而,在不同群体、不同人们中开展工作,也要注重解决某些特殊性问题。对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要教育他们坚持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科学致富,致富更爱国家,履行社会责任;对困难群体,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认清前途,振奋精神,自立自强;因问题对有特殊要求而又暂时无法满足的群众,要说明原因,得到他们的谅解;对怨气大、容易酿成事端的少数人,要分析原因,及时做好疏导和化解工作。总之,关注不同群体、不同人们的思想特点,把贯彻普遍性要求和解决特殊性问题结合起来,因人施教,会极大地提高群众工作的效果。 3.在发扬民主和扩大民主中做好群众工作,强调互动和交流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入发展,党的群众工作要更多地注入民主成分,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改变群众工作中群众一直处于被动的状况,在发扬民主和扩大民主中来做群众工作。民主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平等,在群众工作中要实现党组织与群众的平等互动,有效沟通。党组织要通过畅通的民意渠道、与群众直接沟通的机制、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等途径,确保群众意愿的充分表达,在此基础上做好说服教育和示范工作。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提高人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群众工作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思想问题只能靠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无论采取谈话、谈心、讨论、座谈、报告等哪种教育方法,都要善于和群众平等交流,在交流中把道理讲清、讲透、讲深、讲实,寓灌输于交流之中。在交流中可以听到各种群众意见,对正确意见虚心接受,对不同意见认真考虑,对错误意见进行教育和解释;在交流中可以融洽与群众的感情,感情是教育的“疏导管”,有助于群众接受意见;交流可以创造良好的氛围,使有怨气、有情绪的群众心平气和地听取解释。示范引导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有效方法。群众中的先进人物与广大群众有共同的境遇,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改革方向和时代精神,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启发群众,使群众感到亲切、可信,会产生很大的鼓舞、激励作用。优秀党员干部的模范事迹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各项政策,是党凝聚人心,动员、组织群众不可缺少的资源。在党风政风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上对此议论颇多的情况下,党员干部更必须懂得,自己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得到群众信任,具有人格力量;要坚持做到亲民、务实、清廉,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榜样,这本身就是无形的、作用无比巨大的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
|||||
文章录入:lthm 责任编辑:lthm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
![]() |
电话:010-80358317 80358319 传真:010-80358317 为了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的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 www.192171.com 党建资讯网 2004—2006 京ICP备0500200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