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部分用户 | 党建电教片 | 企管电教片 | 图书图片 | 文章中心 | 欢迎投稿 | 雁过留声 | 联系订购 |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理论实践 >> 电化教育 >> 解说词选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大国崛起》解说词(六)           ★★★ 【字体:
《大国崛起》解说词(六)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党建资讯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5

第六集:帝国春秋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片土地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分裂和战乱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在近两百年来追求国家统一的曲折历程中,在这片一再让世人惊叹的土地上,曾经上演了怎样的悲喜剧?
  2005年10月3日,德国国庆日。柏林市没有举行大型的庆典,市民们自发地聚拢在勃兰登堡门前,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国家的生日。
  勃兰登堡门,德国的国门,它见证了德国跌宕起伏的坎坷命运。
  守护着这扇国家命运之门的女神,德国人称她为和平女神。
  但是,两百年前,攻陷勃兰登堡门的征服者却从这里抢走了和平女神。
  1806年的10月27日,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勃兰登堡门的,是法兰西帝国的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率领强大的法国军队飓风般地席卷了欧洲,轻而易举地征服了这片位于欧洲中部的土地。
  和平女神被当作战利品从勃兰登堡门上拆下,运回了法国。
  屈辱再一次降临,它唤醒了深藏在德意志人心灵中的沉痛记忆。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这块被称为欧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个欧洲的战场。德意志人经常成为环伺在周围的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1648年,在进行了争夺霸权的“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一年,这片土地分裂为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虽然它们还共同拥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样一个名称,但邦国各自为政,中央权力几乎不存在。
  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意志的诗人们用诗句探寻民族的未来;德意志的音乐家们用音符抒发抗争的激情;德意志的哲学家们,用理念激发至高无上的国家崇拜。
  采访: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现代史 教授 奥古斯特·温克勒
  德国19世纪历史的主要题目就是统一和自由,那时,德国还不是像法国和英国那样统一的民族国家。19世纪德意志统一的运动始终在追求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和立宪国家。
  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击败,在英国和俄国主导下,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了,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因为,欧洲列强们始终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在欧洲的中部崛起。
  战败后的法国交还了和平女神,但是,回到了勃兰登堡门的和平女神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分裂的德意志。
  历史之所以耐人寻味,也许就在于它的复杂和微妙。征服者拿破仑虽然加重了这片土地的屈辱,但是拿破仑却成为德意志统一的推动者。他用武力扫荡了这片土地上存在了几百年的封建秩序,并在所到之处广泛传播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德意志人在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引导下,开始寻求建立一个统一与自由的国家。
  罗伊特林根是德国南部一座美丽安静的小城,两百多年来,小城一直享受着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带来的荣耀。在德国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李斯特被认为是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采访:德国罗伊特林根大学 教授 奥伊根·文德勒
  李斯特认为德国只有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才能够与英国和法国相抗衡。这种统一不能靠革命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和平的方法来实现,而且李斯特非常清楚,这种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通过渐进的方式来实现,也就是说,他认为应该先实现德国经济上的联盟。
  在人们还习惯于用战争来解决国家问题的19世纪,李斯特的想法显然有些超前。从经济统一走向政治统一,这既是一个经济学家的独到眼光,更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提出这个设想的现实原因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受阻于分裂。
  在汉堡的关税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年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一些货币。最多的时候,这片土地上使用的货币种类达到过6000种。
  除了混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
  采访:德国罗伊特林根大学 教授 奥伊根·文德勒
  这些关税一方面严重的阻碍了内部贸易,另外一方面也阻碍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德国产品的竞争力。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李斯特认为如果当时落后的德国要发展,要达到当时发达工业国家的水平,就必须消除这些内部关税,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可能。
  李斯特呼吁各邦国建立全德关税同盟,为此,他四处游说。但是很多小邦国都将他驱逐出境,德意志邦联的第二大邦国奥地利,称他为“最危险的煽动者”。因为,各个邦国都不想取消关税这一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李斯特身体虚弱,在很长的时间里,他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助手。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他的脚步。十多年的时间,李斯特几乎跑遍了所有邦国,最终,德意志邦联中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
  经济融合仿佛坚冰下的细流,缓缓汇聚。破冰的一天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1834年1月1日零点,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边界上,满载着货物的四轮马车,像潮水一般汹涌而过,几百年来第一次,无须在边界停下来交纳过境税。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了。它的主导者是普鲁士。
  采访:原中国驻德国大使 梅兆荣
  建立关税同盟是生产力发展要求,它使商品、资本、劳动力得以自由流通,从而有利于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建成。从长远来看,它也是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前提。普鲁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成了建立关税同盟的主导者,实际上也就成了未来的德国统一的领导者,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关税同盟建立了,李斯特依然贫困。1846年,在儿子病故的打击下,贫病交加的李斯特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他寄托着无限憧憬的德意志。李斯特带着遗憾离开,历史却没有给德意志留下遗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呼之欲出。
  各个邦国已经陆续加入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逐渐成为连通这片土地的强劲有力的动脉。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工业总产量已是欧洲第三,仅次于英国和法国。德意志经济统一的目标已经实现,政治统一的道路上也曙光初现。
  1848年,在李斯特去世两年后,德意志的多个邦国爆发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革命,革命在短时间内几乎全部取得成功。从政治上解决德意志的统一,是这场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首要任务。于是,各邦国派出代表,在法兰克福组成了全德意志议会,试图通过协商的方式,建立一个像美利坚合众国一样统一而自由的联邦国家。
  但是,当议会还在无休止地辩论和争吵时,旧政权迅速集结反击,德意志各邦很快恢复了各自的君主专制,全德意志议会的议员们纷纷被各邦国招回。
  采访:原中国驻德国大使 梅兆荣
  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第一个后果就是德国的统一没有能够实现;第二个后果,专制制度依然保留着,所以说,德国失去了通过和平、民主的方式来实现德国统一的机会。
  通过议会民主实现和平统一的方式失败了,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将如何继续?谁将承担起这个历史的重任?
  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坐落着奥托·冯·俾斯麦纪念馆。
  纪念馆内,一幅珍贵的油画已经悬挂了120多年,它记载了一个国家历史性的时刻,也记载了一个人的历史性时刻。
   采访:德国汉堡俾斯麦纪念馆 馆长 安德莉娅·霍普
  这幅画是德皇送给俾斯麦的生日礼物,这幅画所展现的场景,是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所举行的德国皇帝登基仪式。皇帝希望能够在这幅画中突出他的个人形象,所以画师就给俾斯麦画上了白色的制服。
  身着白色军服的俾斯麦不仅仅是油画中的第一主角,在德国统一的历史中,他的演出更是有声有色,以至于成为后发国家的首相们纷纷效仿的榜样。
  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大清帝国重臣李鸿章,曾经跋涉万里前来德国拜访他;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第一任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也曾自比为“东洋俾斯麦”。
  受到如此推崇的俾斯麦,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
  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采访:德国俾斯麦基金会 主席 米夏埃尔·埃肯汉斯
  当时,俾斯麦在他的讲话里强调: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实现统一,就是通过增强军队的力量这一政策,利用军队的帮助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议会当中的多数表决。

文章录入:lxn    责任编辑:lx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