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来说,要抓好育人的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办学理念,这是育好人的核心;二是教学质量,这是育好人的基础;三是党建工作,这是育好人的政治保障。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今年上海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市高校大学生党员总数已达4.8万人,超过了高校教职员工的党员总数,其中研究生党员比例达38.6%,本科生党员比例达10.3%,入党积极分子有10多万人。上海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人数约占全市发展党员总数的近一半,大学生已成为我市党员队伍的重要源头,每年都有超过1.5万名的毕业生党员进入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人才基础,只有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自觉地跟党走,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一、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高校的办学理念源于历史传承,又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科学的办学理念,不仅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是学校发展并长期保持办学特色的根基。当前,正是总结"十五"、规划"十一五"的关键时刻,如何定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确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毫无疑问,"十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突出表现在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上。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高校占地面积从调整前的1.6万亩增加到3.7万亩。在校大学生规模从1999年的18万人发展到50万人,毛入学率达55%。高校布局形态的调整已基本完成。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十五"期间,高校发展的重心还停留在规模和形态上,未能真正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功能的协调发展。因此,"十一五"期间,上海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力争实现三大转变:一是要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的动力要从高强度投入和规模扩张转向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要从形态塑造转向功能提升。要注重战略定位、健全学校制度、完善办学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要从内部循环转向与社会联动发展。要主动融入科教兴市主战略,积极参与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布局优化、人才高地建设和学习化城市建设等,在推进城市发展中实现自身新的攀登、提升和超越。 推进高校内涵建设,要坚持以学科建设和知识创新来引领。学科建设和知识创新是高校的强校之源。因为只有学科建设和知识创新,高校才能立知识高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进高校内涵建设,要坚持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核心。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学生就是学校的"主产品"。诚然,大楼是办学的物质基础,大师是高校的精神脊梁。但光有大楼和大师还远远不够,大学还必须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大学生。推进高校内涵建设,还要坚持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己任。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发展之基。高校必须走出"象牙塔",攀登"金字塔"。现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最高金字塔有三座: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在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过程中,上海还有更多的"金字塔"需要高校去攀登,譬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化攻关项目、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以及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区社区的"三区联动",等等。融入社会发展,这是高校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关键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今世界,即便是世界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都高度重视本科教学,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就明确提出把本科生教育放在中心地位。 近年来,上海各高校狠抓教育教学,成效显著。上海7所高校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6所获优,1所获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五重五轻",即: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对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及其功能进行分析。一般来说,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包括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学生,这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育教学活动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二是教师,这是教育教学的主导。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但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能让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三是课程,这是教育教学的载体。课程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实验室等环节。课程建设应该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统一。当然,要把这三个核心要素有机统一起来,还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就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作为改进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按照时代要求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目前,通才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和文化的限制,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识。 其次,要围绕学生的成才需求,为学生提供精品化和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课程建设要精品化。主要体现为"三个适应":一要适应时代,课程要体现世界最新知识创新成果,教师应该跟踪学术发展的前沿动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二要适应社会,课程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高校的经验,让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参与课程的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让大学生特别是应用型学科专业学生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无缝隙接轨";三要适应个性,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就需要课程多元化来支撑。另一方面,课程建设要多样化。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模式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不再用工业化时代流水线方式统一培养人才,而是更加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课程的多样化就适应了这一要求。课程多样化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开设更多高质量的课程。当今的国际一流大学,课程与学生数比高达1:1,而我们的重点高校只有1:3.7,差距还比较大。此外,要把选课指导视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除了上课、编写讲义,还要帮助学生设计专业知识结构的最优化模块。 再次,要结构、能力和师德并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靠教育,办好教育靠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要改善教师的结构。对于优秀教师,高校要一手培育良材,一手移植大树。要为教学优秀的教师设置特定岗位,最高可给予教授级别的待遇,让教学优秀的教师与科研优秀的教师一样拥有自豪感和成就感,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还可引进或聘请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专家。二要增强教师的能力。要把教育教学科研放在党建资讯网更加重要的位置,鼓励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规律,以教育教学研究来引领和支撑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倡导这样一个理念:不上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三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约束,用制度来明确教师的岗位要求,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党,关键在高校的领导班子,关键在我们的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具体来说,就是要回答好"三个如何": 1、如何增强领导班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自觉性? 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首要职责。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是抽象的口号,要具体化到"三项政治原则"上来: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二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回答好教育事业"为谁服务"、"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这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方向;三要始终坚持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理想信念之魂、民族精神之根、开拓创新之才。 现在的上海高校领导,专家型多、年轻人多、高职称高学历的多(研究生学历占59%,具有高级职称的占93.1%)、海归的多。他们视野开阔、充满活力。但相对而言,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政治鉴别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高校领导不仅要有高职称、高学历,更要有高觉悟、高能力,且把高觉悟放在第一位。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做好党的教育工作。要始终把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2、如何发挥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书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目前,高校党员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52%,而且教师的层次越高,党员比例也越高。因此,抓好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明确党员教师的责任。高校党组织要引导党员教师从三个方面思考肩负的责任。一是政治使命。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更是党赋予每一名党员教师的政治使命。二是政治岗位。坚守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是高校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党员教师更应站在阵地的最前沿,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纲领,带头传播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头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三是政治作用。要发挥好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既要敬业奉献,树立榜样;又要凝聚引领,团结带领普通教师共同进步。 3、如何发挥学生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一要明确党员学生的责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广大党员学生的政治使命。党员学生要树理想、立大志,真正做到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体现党员先进性。 二要明确学生党建工作的责任。要把"树魂立根"摆在学生党建工作首位,坚持"重在建设、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主动适应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组织结构等带来的新变化,针对高校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公寓化的新情况,进一步健全党的组织网络,创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积极探索党的工作进学生公寓、进网络、进社团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努力提高学生支部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总之,高校要以先进性教育为引领和动力,进一步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也是最终评价高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标准。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科教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