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简介 | 部分用户 | 党建电教片 | 企管电教片 | 图书图片 | 文章中心 | 欢迎投稿 | 雁过留声 | 联系订购 |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基层党建 >> 国企党建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股份制重组——国企改革的一种有效形式            【字体:
股份制重组——国企改革的一种有效形式
作者: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副书记 张铁网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14

   面对经济全球化,国有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担负起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历史重任,唯一的选择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下功夫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而股份制重组则是解决体制性障碍的有效形式。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集中地暴露、凸现出来。相当一部分名义上已转制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到位,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旧体制,导致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难以按新机制经营和运作;政府行为不规范,一方面对企业授权经营不够,不该管的仍然在管;另一方面对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引导、推动不力,该管的没有管或没有管好。体制性障碍,已成为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的企业体制改革,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总结近年来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正是由于这个核心问题从认识到实践都解决得不好,使改革走了一些弯路。首先在放小上,把中小企业改革的目的放在了政府甩包袱、职工变身份上,认为只要政府彻底放手不管了,企业性质彻底转变了,职工真正成为股东,成为资产的所有者,企业自然会好。因而采取了简单的资产量化,将净资产半卖半送或全部送给职工和经营者。从表面上看企业完成了转制,实现了国企“三年脱困”的目标,因为这些企业已从国有企业序列退出。但事实上企业并没有活起来。原因是企业虽然性质变了,但体制并没有改变,法人治理结构并没有建立起来。运行还是旧机制,管理还是老套路,产品还是老产品,更重要的是没有新的生产要素增量,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有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其最终后果是不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更严重的是职工没了岗位、没了工资,仍然需要政府来保障他们的生活。政府承担了无限责任,且职工怨声载道,上访告状,影响社会稳定。其次在抓大上,对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则往往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制度,解决体制问题。名为公司制,实为工厂制,企业仍然是国有独资或一股独大,没有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缺乏增量资金,更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制衡机制。因而出现部分企业盲目决策、管理混乱,若大的企业一人说了算,导致转制后非旦没有走出困境,反而雪上加霜,企业更加困难。
   实践证明,通过股份制重组来解决国有企业的体制性障碍,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的形式。一是有利于实现以增量资本激活存量资本,解决资金匮乏问题。二是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是有利于实现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四是有利于实现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五是有利于实现科学决策。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关键是在进行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形式的资产重组中,要牢固树立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发展为目的的思想,切不可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转制而转制。要注意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正确认识国有资产流失。应该说,多数国有老企业,资产负债率都较高,资产质量都较差。怎么吸引投资者来参与企业重组,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搞增资扩股、实行“配送制”,把部分国有资产优惠配送给新股东。从表面看好象是国有资产流失,但其实是一种市场价格机制,也是市场行为,是双赢的结果。用“送股”这种措施来吸引各投资方“配股”,送的比例,是根据资产质量和双方认可来确定的。如果单纯怕国有资产流失,一味坚持按照资产的帐面价值或评估价值,要求投资者等值入股,则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造成国有资产闲置,企业生产经营停滞。由此造成的国有资产的贬值和损失将远远大于配送股所造成的所谓国有资产“流失”。而通过送配股进行重组,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则企业带来的职工就业、社会稳定和利税增长等经济社会效益,可以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增强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在重组中不要忘记吸引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入股、控股,尽管同属国有资产,但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权利的主体不同,所以其在体制创新的效应上与非国有主体是相同的,这样就更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正确认识维护职工权益。近年来相当一批企业把资产量化到职工个人并置换身份,认为只有这种形式才能维护职工的权益。而事实上,这样的转制局限于企业自身的小圈子内,没有新的增量投入、没有新的经营发展思路,“人人平均持股”容易形成新的“大锅饭”现象。简单地资产量化在体制上没有多大变化,而且降低企业吸纳增量资金的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不发展,量化给职工的资产没有任何意义,更没有丝毫收益。因此,在企业改制重组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要让广大职工明白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才是职工的最大利益所在,安置职工上岗并完善其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才是真正维护了职工权益,不要为眼前量化资产的蝇头小利所动摇,积极地参与改革、支持改革。
   正确认识政企分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政府应该而且也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同政企分开是不矛盾的。政企分开指的是政府不干预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而涉及到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所有者,积极组织、协调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责无旁贷。在企业的改制重组中,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积极引入多个投资主体参与重组竞争,实现重组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正确认识国有资产的有进有退。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企业的“进”、“退”应以企业效益、企业发展为目标,决不可盲目的搞什么“国退民进”。特别是在一些困难企业的改革中,那种“国有资本一次退出,职工身份一次买断,政府包袱一次甩掉”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实践证明,在国有企业股份制重组中,有目的保留部分国有股是十分重要的,其作用在于确保在企业重组初期,政府作为股东仍可以有效监督重组方案的实施,委派股东依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使重组后的企业能切实落实重组方案,监督企业履行重组协议,并使广大职工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使职工能放心改革,积极支持改革。

文章录入:lthm    责任编辑:lthm 
  • 上一篇文章: 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服务

  • 下一篇文章: 建立和健全国企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