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基层党建 >> 党风廉政 >> 文章正文 | ![]() ![]() |
|
|||||
先进性建设离不开监督 | |||||
作者:席佳铭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24 | |||||
党的先进性建设离不开监督,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认真研究和解决好这个问题,充分发挥监督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共产党接受监督既是先进性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基本经验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执政以后强调要建立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体系。其中包括:一是要让党的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成员结合起来,将原来党政平行的监督机关统一为一个强大的人民监督体系。二是要切实提高合并后的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的地位和权限,使中央监察委员享有中央委员的权力,有权审查政治局的任何文件和决定;有权对中央委员包括总书记提出质询。三是工农检查院有权监督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和领袖人物,有权监督从上到下的任何国家机关和各个领域的一切企事业单位。列宁之所以如此重视党内外的监督,是因为执政党地位的变化,党要担负起领导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任务,就必须要加强党内外的监督,确保党的先进性。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我们党所处的执政环境和地位与建国初期相比,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使我们党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党内外监督的优良传统,并且把它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来认识。1996年1月26日,江泽民讲:“能不能成功地解决党内监督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级干部的监督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党内,任何人都没有不受监督的特权。2005年1月11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对共产党接受监督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结合运用党内监督、国家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从苏东剧变的历史看,不受监督的政治权力必然失去先进性 执政党运用公共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发生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等等变异现象。在前苏联由列宁创建的党内外监督体系,经过赫鲁晓夫时代,到勃列日涅夫时代、戈尔巴乔夫时代荡然无存,党内外监督体系的毁坏,造成了许多绝对的权力。这种没有控制的绝对权力,下级不敢纠正,人民群众无权纠正,最高领导者不愿纠正。 干部人事制度的腐败,必然会造成“党政干部官僚化、国家权力个人化、党章法律无效化、个人祟拜普遍化。”在前苏联,有的权迷心窍,习惯于投机钻营的居然能步步高升。甚至于根本未上过战场,专靠打“小报告”整人的麦赫利斯、贝利亚之流,竟然被授予神圣的“苏联元帅”军衔。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抬高自己,竟然四次自授“苏联英雄”勋章和称号,以便与二战时享誉世界的苏军元帅朱可夫并驾齐驱。尽管苏共在1991年时还有1500多万党员,但对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无所作为,根本无法通过正常的党内生活纠正戈的错误行为,无法挽回苏共垮台与失败。因为一个失去监督的执政党,它的执政合法性也随之丧失。 第三,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监督既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又是先进性建设中的制度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监督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这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工作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的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而监督则是关键。这是因为:首先,监督具有威慑性,侧重于强制。再好的制度,再先进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如果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措施不到位,也是形同虚设。其次,我们党把监督作为反腐败惩防体系建设的关键,体现了我们党对监督问题的理论认识不断丰富,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方面的制度创新。要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就要充分看到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我们在开展党内外监督方面具备更为有利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监督条件。在监督策略上,逐步由惩治向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转变,在监督方法上由事后查处向关口前移、加强事前事中监督转变。再次,没有以制度为载体的先进性建设是靠不住的建设,没有以制度为载体的监督是软弱的监督。因此,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一定要紧密结合党内外监督的实际,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监督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经验及时升华为理论,以指导党内外监督的顺利开展,发挥它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
|||||
文章录入:lthm 责任编辑:lthm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
![]() |
电话:010-80358317 80358319 传真:010-80358317 为了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IE6.0或以上版本的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 www.192171.com 党建资讯网 2004—2006 京ICP备0500200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