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部分用户 | 党建电教片 | 企管电教片 | 图书图片 | 文章中心 | 欢迎投稿 | 雁过留声 | 联系订购 |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学习参考 >> 党史知识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重要理论及事件—小康社会            【字体:
重要理论及事件—小康社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22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小康社会发端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的现实思考。他说:“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中国人首先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跨越。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迅速提高。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城镇消费结构和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居民用于吃饭穿衣的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缩小,用于住、用的支出以及文化服务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相应扩大,标志着城镇居民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开始走向小康;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全国农民也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其次是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经过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联合国粮农组织用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制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为: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1998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44·5%,农村居民为53·4%,分别达到和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小康标准。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文章录入:lthm    责任编辑:lthm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